| | |
| | |
| 1.单次读写:支持IPSAN/FC SAN,时延低
2.IOPS:混闪只有几万 IOPS,全闪比较高,几十万,高端存储甚至上百万
3.带宽吞吐:单机头,受限于网口吞吐规格 | 1.单次读写:以太网组网,时延在ms级
2.IOPS:混闪,单节点 10 万 IOPS,和同等配置全闪比,性能还高出 1/3,有测试数据为证
3.带宽吞吐:分布式多节点,节点越多,吞吐越高,吞吐完胜阵列 |
| 基于传统RAID模式,坏盘后,阵列重组速度慢(2T/8h),阵列重建时消耗机头性能,业务影响较大 |
利用多副本技术和软件定义的灵活性,在系统层面的可靠性强于阵列存储,磁盘损坏后,数据重建速度快(30min/T),业务影响面小
磁盘亚健康监测,坏道检测,SSD寿命预测等
|
| 整体TCO(采购+扩容+运维成本)高,按照容量授权,扩容成本高 | 整体TCO,较阵列存储低
1.软件按照CPU授权,一次授权,终身使用,而传统存储因为是紧耦合的无法做到;
2.维保费用低,主要是服务器的硬件维保,比阵列存储低至少一半以上
3.老设备更换成本低,只需要换服务器即可,而传统存储软件和硬件要一起换,软件重复购买 |
| 以磁盘笼扩展的方式进行扩容,扩容后性能受限于存储机头,随着容量扩展,性能越来越差 | 扩容简单,增加硬盘或服务器即可,软件按照CPU授权 |
| 随着存储容量的增大,需要购买更大的存储,存储迁移复杂,迁移周期长 | 分布式架构,新上线和老设备下线
数据都是在存储内部自动迁移,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
消除了数据迁移的风险 |
| 1.自动化程度:低,各项运维工作严重依赖人工处理
2.智能化程度:低,基本上是个黑盒子
3.设备升级:不便,需要购买新设备,然后耗时耗力的做业务和数据搬迁
4.性能和容量规划:一旦交付,性能无法调整,容量扩展受限条件也多,扩容连续性有断层,因此难以支撑长远规划 | 1.自动化程度:高,故障自愈、资源调度服务化、按需分配,人工干预度低
2.智能化程度:高,利用软件的灵活性,集成了人工智能故障预测技术,对硬盘故障的管理做到,可视,可判,可预测
3.设备升级:三步走:加新设备到集群,数据自动平移,老设备下线。整个过程不影响业务的连续性,人工介入极少
4.性能和容量规划:性能和容量都是随硬盘和服务器数量线性增长的,因此可以支撑客户做长远的性能和容量规划 |
| | 随着分布式架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分布式存储架构
比如阿里云、亚马逊云,都是分布式存储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