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懒 于 2025-9-19 19:34 编辑
一、背景与挑战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过程中,终端漏洞已成为威胁攻击的首要突破口。传统补丁修复方式存在周期长、需要重启、兼容性差等问题,往往导致高危漏洞长期暴露在外。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在生产环境中引入 深信服 aES 终端安全管理系统,依托其漏洞检测、轻补丁免疫、实体补丁修复等能力,探索漏洞加固的落地实践。
二、准备与部署2.1 终端资产登记与部署在开始漏洞检测之前,我们通过 资产登记 建立终端安全台账: 登记信息:责任人、联系电话、资产名称、资产位置等。 资产分组:按照 Windows桌面、Linux服务器等分类,确保策略精准下发。 可视化管理:终端登记完成后,系统可直观展示责任人及终端详情,方便追溯与责任落实。
这一环节确保了漏洞加固范围清晰,避免终端遗漏或策略错配。
2.2 策略下发在 策略中心 中,我们针对不同终端组下发差异化安全策略: 基本策略:配置终端“防退出/防卸载”密码保护、行为日志采集、管理员联系方式。 漏洞防护:启用漏洞防御模块,支持轻补丁漏洞免疫与实体补丁修复。根据业务需求,设置为“弹窗提醒用户重启”或“强制重启”模式,确保高危漏洞修复落地。
勒索诱饵防护:在关键目录放置诱饵文件,实时监控异常加密行为。 远程桌面二次认证:防止黑客通过 RDP/SSH 获取服务器权限。
2.3 部署过程中的优化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以下典型问题: 资产信息不完整 → 启用强制登记策略,确保责任人和工号信息完整。 用户频繁忽略修复提醒 → 针对高危漏洞,启用“强制重启”策略保证修复生效。 兼容性冲突 → 对敏感终端优先启用轻补丁免疫,避免业务中断。
通过上述准备,漏洞加固环境实现了“资产清晰、策略可控、执行高效”的效果。
三、漏洞检测与修复 3.1 漏洞检测在 威胁检测 模块中,我们可以基于资产组执行漏洞扫描: 检测范围:Windows 系统漏洞、Linux 系统漏洞、国产化系统漏洞及应用漏洞。 任务配置:通过“新增漏洞扫描任务”,可指定漏洞类型、扫描终端。 结果呈现:扫描结果直观展示漏洞等级、利用风险、受影响版本及修复方案。
3.2 修复方式实体补丁:适用于 Windows 系统漏洞,可直接下发修复,必要时通过强制重启生效。 轻补丁免疫:无需下载补丁、无需重启,直接在内存中修复漏洞,适合对业务连续性要求高的场景。 人工修复:Linux 和国产化系统漏洞暂不支持自动修复,需结合 aES 给出的修复建议人工操作。
3.3 管理视角aES 提供 终端视角 和 漏洞视角 的管理能力: 终端视角:查看终端的漏洞数量、修复状态、未免疫漏洞等信息。 漏洞视角:查看漏洞的编号、危害等级、影响终端数量,支持批量处置。
这种双视角管理方式,让漏洞处置既能面向终端,也能面向漏洞本身,提升了运维效率。
四、实战经验与价值在本次实践中,aES 的漏洞加固功能展现出以下价值: 终端全生命周期管控:从资产登记到漏洞检测、补丁修复,实现了闭环管理。 轻补丁免疫提升效率:无需重启即可完成漏洞修复,降低了运维窗口压力。 精细化策略落地:根据终端类型和业务场景灵活下发策略,避免“一刀切”。 联动防护闭环:与 NGAF、XDR 等安全产品联动,形成端-网协同防护,确保漏洞不被二次利用。
五、总结与建议通过本次漏洞加固实战,我们实现了对终端漏洞的全面检测、快速修复与精细化防御,有效缩短了漏洞暴露周期,提升了整体防护水平。 对于企业的安全建设,建议: 优先高危:对高可利用漏洞优先修复或免疫,避免被攻击者利用。 轻重结合:在业务连续性要求高的场景优先使用轻补丁,在稳定场景落实实体补丁。 联动闭环:结合网络侧安全设备与 XDR 平台,构建多层次的安全加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