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to talk】第18期 外置存储链路亚健康如何破局?深信服HCI6.11.1给出新答案
  

七嘴八舌bar 3508

{{ttag.title}}


背景概述: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今天,外置存储链路的健康状态已成为企业业务连续性的“生命线”。无论是医疗影像延迟、金融交易卡顿还是制造业研发受阻,背后都可能暗藏存储链路亚健康问题。深信服超融合HCI6.11.1创新推出「链路亚健康检测与隔离技术」,通过毫秒级监测、智能隔离与动态恢复三大核心能力,实现从隐患发现到自愈的闭环管理。相比传统方案,该技术以更低资源占用、更高精度和灵活配置,重新定义了存储链路的可靠性边界。


亮点聚焦:

1、毫秒级监测,内核级精度
慢IO监测(512ms阈值可调)与IO卡顿捕获双管齐下,支持FC/iSCSI全协议覆盖。
内核级程序修改,避免传统eBPF/kprobe方案的性能损耗。

2、智能隔离,动态保底
隔离时强制保留50%可用路径且≥1条,杜绝“过度隔离”风险。
主备/负载均衡多模式适配,支持分级策略应对复杂场景。

3、自愈闭环,无人值守
深度扫描自动清理无效路径,恢复“自愈”链路,减少人工干预。
/proc/iostuck_stats实时状态可视,告警响应速度提升至10分钟级。


「本期话题来啦!」
1、内核修改 vs 传统监测,你认为哪种方式在安全性、兼容性、维护成本上更具优势?是否存在潜在风险?
2、当某路径时延超标但尚未完全故障时:立即隔离可能导致剩余路径过载,不隔离则影响业务体验。你认为智能算法该如何权衡?是否有更优的渐进式降级方案?
3、当前技术依赖阈值规则,若引入机器学习预测链路劣化趋势,能否实现“未病先治”?这可能带来哪些技术挑战与伦理问题(如误判风险)?


【畅聊时间】

2025年5月7日-5月14日

【本期奖励】
1、优秀回复奖:凡回复的内容,被管理员设置为优秀回复的,即可获得200S豆打赏!

2、最高人气奖:被管理员设置为优秀回复并且点赞数最多的用户,可获得500S豆奖励(要求点赞数至少在10条以上)

上期话题回顾:
【社区to talk】第17期 AI时代,网络安全如何护航数智未来?

希望大佬们积极回复一下望各位不吝赐教。


老用户速来助阵!用你的“零事故”记录为托管服务证言!


技术大牛来科普:AI+专家模式如何破解攻防不对等难题?



SHGuo 发表于 2025-5-7 09:52
  
1、选择建议:内核修改适合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且有能力进行深度定制的组织,特别是在需要实时响应和深度集成的场景下。
传统监测则更适合对兼容性和维护成本敏感的环境,能够快速实施且风险相对较低。
潜在风险:不论选择哪种方式,都需要充分评估潜在的风险,确保有适当的测试、监控和应急响应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件和系统不稳定问题。
2、智能算法应综合考虑实时监控、动态阈值、流量预测和优先级管理等因素,实施渐进式降级方案,以平衡网络性能与用户体验。通过灵活的流量管理策略,可以在不完全隔离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减轻对业务体验的影响,同时避免剩余路径的过载。
3、引入机器学习预测链路劣化趋势在深信服HCI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潜力,可以实现“未病先治”,但也伴随着技术挑战和伦理问题。为了有效实施这一策略,组织需要:确保数据质量和完整性、建立模型验证和更新机制、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增强管理员的信任、明确责任归属,确保数据隐私和安全。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提高HCI环境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
TCN 发表于 2025-5-7 10:43
  
深度扫描自动清理无效路径,恢复“自愈”链路,减少人工干预。
zhao_HN 发表于 2025-5-7 10:43
  
深度扫描自动清理无效路径,恢复“自愈”链路,减少人工干预。
王老师 发表于 2025-5-7 10:45
  
在讨论内核修改与传统监测两种方式在安全性、兼容性及维护成本上的优劣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安全性
内核修改:直接对操作系统内核进行修改可以提供更深层次的控制和优化,但这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任何错误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或安全漏洞。因此,实施内核修改需要极高的专业技能,并且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流程。
传统监测:通过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或服务来执行监控任务通常被认为更加安全,因为它们不会直接影响核心系统功能。然而,这种方式可能无法达到像内核级那样深入的洞察力,从而可能错过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
兼容性
内核修改:可能会导致与其他软件组件(尤其是那些依赖于特定内核行为的组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每次内核更新都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这些修改,增加了管理复杂度。
传统监测:由于不涉及底层架构的变化,传统监测方案往往具有更好的跨版本兼容性,能够更容易地适应不同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环境。
维护成本
内核修改:尽管提供了高度定制化的可能性,但它通常伴随着较高的开发和维护成本。此外,随着新版本操作系统的发布,保持这些自定义修改的兼容性和安全性是一项长期且耗费资源的任务。
传统监测:相对来说,这种方案的部署和维护更为简单快捷,减少了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以及长期支持的成本。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额外的性能开销来实现类似的功能。
潜在风险
无论是选择内核修改还是传统监测,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内核修改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一旦出现问题,它可能会波及整个系统,造成不可预见的影响。
而对于传统监测方法,主要的风险在于其可能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类型的故障情况,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存储链路问题时。
综上所述,深信服超融合HCI6.11.1所提出的「链路亚健康检测与隔离技术」如果能够在保证足够安全性的前提下,利用较低层次的监控机制(如接近内核级别但不直接修改内核),则可以在确保高效性的同时降低上述提到的风险。这样的设计既能够提供精准的监测能力,又能维持良好的兼容性和较低的维护成本。不过,具体哪种方式更具优势,还需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来决定。
牛风喜 发表于 2025-5-7 11:11
  
深信服超融合HCI 6.11.1通过创新的“监测-隔离-恢复”全闭环技术实现精准管控,有效解决传统多路径I/O技术中的性能隐患。
一、精准监测机制:从根源定位异常
1. 慢IO监测  
原理:记录每次IO操作的起始(P1)与完成时间(P2),计算耗时并对比预设阈值(默认512ms,用户可自定义)。若延迟超限时,系统记录详细日志(每5秒最多1条),支持按周期(30秒-30分钟)统计异常占比,≥50%时触发告警或隔离。  
应用场景:适用于负载均衡模式下因单条亚健康链路导致整体性能失衡的场景。
2. IO卡顿监测  
内核级捕获:在系统内核超时函数中嵌入逻辑,未按时返回的请求标记为“卡盘”,通过`/proc/iostuck_stats`实时监控状态。  
告警机制:每10分钟扫描卡盘计数变化,即时通知异常,避免因延迟未及时发现导致业务中断。
二、智能隔离策略:平衡可用性与可靠性
1. 隔离阈值与原则  
   根据平均时延及高低时延差(默认50%的512ms)动态隔离异常路径。  
   保留冗余:隔离后至少保留50%可用路径且不少于1条,防止过度隔离导致链路失效。
2. 多场景适配  
   复杂路径处理:针对多主路径、多备用路径或负载均衡模式,系统自动计算备用路径数量,确保异常路径被快速隔离。  
   操作闭环:隔离时标记路径为不可用并触发设备离线;恢复时自动清除禁用设置并重新扫描,无需人工干预。
三、深度扫描与动态恢复
无效路径清理:删除多路径服务标记的不可用链路,避免残留路径干扰后续操作。  
设备重连验证:通过LUN ID扫描存储设备,重建内核缺失的路径设备,确保链路资源动态更新。  
自愈机制:对已修复的高时延链路自动恢复,减少人工维护成本。
四、技术优势对比
1. 协议覆盖全面:支持FC、iSCSI等主流存储协议,相比友商协议覆盖更广,适配多样化存储架构。  
2. 配置灵活性:允许用户自定义时延阈值、监测周期等参数,满足个性化需求。  
3. 处置模式多样:提供自动化隔离与手动隔离两种模式,兼顾效率与可控性,远超仅支持单一处置方式的竞品。
深信服超融合HCI 6.11.1将外置存储链路的亚健康问题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显著增强数据中心的稳定性与业务连续性。
新手736445 发表于 2025-5-7 11:53
  
一、ML实现“未病先治”的可行性
​数据驱动的早期预警
​特征工程:通过收集链路历史数据(如延迟、吞吐量、误码率、队列深度、端口Buffer Credit等),结合环境变量(负载峰值、温度、固件版本),构建多维特征集。
​时序模式识别:利用LSTM、Prophet等模型捕捉链路性能的周期性波动与异常拐点,例如预测光纤信号衰减趋势或交换机端口拥塞概率。
​根因关联分析:结合知识图谱(如存储拓扑、硬件依赖关系),定位故障源头(如特定HBA卡老化或交换机固件缺陷)。
​实际案例验证
​AWS Predictive Scaling:通过ML预测存储负载变化,动态调整资源分配,减少性能瓶颈。
​NetApp Active IQ:利用全球设备数据训练模型,提前预警硬盘故障和链路不稳定问题,准确率超90%。
zjwshenxian 发表于 2025-5-7 12:01
  
1、内核修改 vs 传统监测,你认为哪种方式在安全性、兼容性、维护成本上更具优势?是否存在潜在风险?
传统检测肯更为安全稳妥,直接动内核,甲方是否同意?如何确认内核修改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这种修改通常会影响到甲方业务的实时性,所以还是通过监测发现问题,转由人工进行相应判断、办理相关流程后,根据批复意见再进行内核修改更为稳妥。

2、当某路径时延超标但尚未完全故障时:立即隔离可能导致剩余路径过载,不隔离则影响业务体验。你认为智能算法该如何权衡?是否有更优的渐进式降级方案?
向用户及管理员给出相应提示,提示包括当前网络状态、故障现象、风险内容、可供选择的应对方案,由管理员进行后续操作。自动化虽好,但是涉及到业务和责任,还是由人来负责比较好。

3、当前技术依赖阈值规则,若引入机器学习预测链路劣化趋势,能否实现“未病先治”?这可能带来哪些技术挑战与伦理问题(如误判风险)?
存在实现“未病先治”的可能,但是在相关技术真正成熟,且的到处充分验证钱,还是先不要着急推广。对于有钱买技术买保障的单位来说,他们要保障的业务一定是最重要的。
飞翔的苹果 发表于 2025-5-7 12:56
  
在安全性、兼容性、维护成本及潜在风险的综合评估中,传统监测方式相比内核修改更具优势,尤其在需要稳定性和广泛兼容性的场景中;而内核修改则适用于特定性能优化需求,但需承担更高的安全风险和维护成本。
除非有明确的性能优化需求,否则应优先选择传统监测方式。若必须进行内核修改,需进行充分的测试和备份,并确保合规性。
傲世ღ万物 发表于 2025-5-7 14:10
  
监控与预警,部署实时监控工具,设置阈值告警,定期健康检查。容灾与冗余设计,比如多路径冗余,链路聚合,存储双活架构。最后是建立标准化流程,定期维护,人员培训,文档记录。
发表新帖
热门标签
全部标签>
每日一问
【 社区to talk】
高手请过招
新版本体验
标准化排查
纪元平台
产品连连看
功能体验
GIF动图学习
平台使用
社区新周刊
信服课堂视频
技术笔记
安全效果
安装部署配置
网络基础知识
运维工具
排障笔记本
S豆商城资讯
答题自测
解决方案
VPN 对接
2023技术争霸赛专题
云化安全能力
产品解析
关键解决方案
专家问答
设备维护
存储
迁移
文档捉虫
华北区交付直播
每周精选
西北区每日一问
畅聊IT
技术圆桌
在线直播
MVP
升级
安全攻防
上网策略
测试报告
日志审计
问题分析处理
流量管理
每日一记
用户认证
原创分享
sangfor周刊
项目案例
SANGFOR资讯
专家分享
技术顾问
信服故事
SDP百科
功能咨询
终端接入
授权
资源访问
地址转换
虚拟机
产品预警公告
玩转零信任
技术争霸赛
「智能机器人」
追光者计划
卧龙计划
华北区拉练
天逸直播
以战代练
秒懂零信任
技术晨报
技术盲盒
山东区技术晨报
齐鲁TV
2024年技术争霸赛
北京区每日一练
场景专题
故障笔记
排障那些事
升级&主动服务
高频问题集锦
POC测试案例
全能先锋系列
专家说
热门活动
产品动态
行业实践

本版版主

197
345
1001

发帖

粉丝

关注

217
292
151

发帖

粉丝

关注

25
16
5

发帖

粉丝

关注

7
12
27

发帖

粉丝

关注

5
10
7

发帖

粉丝

关注

32
38
46

发帖

粉丝

关注

1
1
1

发帖

粉丝

关注

本版达人

皮皮虾·真

本周建议达人

郑州网络

本周分享达人

二进制网络

本周提问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