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学毕业的我,投入到陌生的IT行业,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我连IP地址的具体含义都不清楚,误打误撞就进了这家当时已有2500人的公司。现在回首已经在某公司待了三年有余了,最重要的是伴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现有6600多人,并且成功上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变化。
2018年夏天的某个月份,我有幸参与了2019年新人入职培训的课程开发,当时在和同事制作aDesk的培训胶片时,我们要求得遵守以下几个原则:课程务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框架到具体。延伸开来,学习知识也是一样,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一开始就深究一些专业名词。一定要保持学习的兴趣度,这样才容易坚持下去。
「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分享过这么一句话,怎么把事情做好?坚持很重要很重要。
而这里面的心得就是,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市面上有太多的的学习方法论了,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术男,我为何要把这个主题拿出来讲呢?我大学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我们学校的这个专业在全国也是排得进前三的,但为何毕业后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愣头青地选择了这个有一定技术门槛的行业呢?说实话,当时选择某公司,一是对IT的憧憬,二是某公司给应届生的薪资待遇打动了我。进来后除了惊讶于IT行业和某公司的快节奏外,也惊讶于这个行业瞬息间新技术、新名词和新产品的井喷式出现,很明显没有主动且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行业和企业都会远远地把你丢在身后的。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由浅入深讲究的是先了解知识的框架,把知识的初步图谱在脑海中描绘出来,然后再由框架转向于具体,将框架中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细微的剖析和消化。这样,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不仅有趣,还能长久,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我在区域接触的大量客户,也有非常懂技术的,怎么沉着应对他们,游刃有余间还能征得他们的认可呢?这很考验你的技术底子和学习能力。于是乎,我在“亲测有效”数百次后就整理了一份《小白的学习之路》的分享PPT,内容如下:
上面的PPT分享内容都是个人现身说法,讲的是一个“小白”怎么在初入IT行业快速学习并且在1年内成为区域内的售前骨干和最懂技术的产品经理的。但是对于IT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一个持续且动态的过程,比如讲述一个新的产品ppt的内容,我采用最实用的方法—总分总的结构。打个比方,某公司的上网行为管理的价值主张是“让上网可视可控,让数据更有价值”。紧接着,我肯定得紧抓住价值主张来解剖这个产品的优势点。首先,“让上网可视可控”,做到了用户,行为,流量的可视可控,每一个纬度都是若干点的详细陈述。“让数据更有价值”主要体现在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开发的“行为感知系统”。最后,在这个产品收尾的时候,再次着重强调价值主张“让上网可视可控,让数据更有价值”。整个产品的知识脉络就非常清晰了,即便是没有ppt的辅助,一个合格的市场人员也能在白纸上非常自信的画出知识拓扑图。
对于IT类知识点的熟悉,太多太碎,我的建议就是理解+熟悉+记忆+重复。没有通向成功的捷径,唯有“结硬寨打呆仗”的毅力,才能厚积薄发。
首先,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一定要能完成一个“脑回路”的过程,比如说“这个名词的完整定义是什么,我理解这个定义所表达的内涵了么,有没有和我熟悉的概念发生了联系”诸如此类的过程。我建议新人遇到“理解上的障碍”,一定主动表达出自己的“能力不足”,真诚地寻求别人的帮助。让前辈或者经验丰富的同事讲一遍,至少胜过自己死抠好几遍,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既能少走弯路,提升学习的效率,还能借机会增进同事间的友谊,谁不喜欢一个主动且勤奋的人呢?
其次,熟悉,这个层面没有别的,就是多看几眼,让这个知识点从“形同陌路”到“似曾相识”再到“一见钟情”,这个过程得有时间的积淀、有过程的参与感在里面。
再次就是记忆,将这个名词、产品、方案印刷到脑子里,只有这样,在用的时候才会更方便更快捷的取出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记忆的过程中多用笔勾勾画画,增进记忆的深度和持久。
最后就是阶段性的实践和重复。人的记忆是有一个曲线规律的,新知识在不使用或者不重复刺激的状态下,会很快被遗忘掉。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毛主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工作中只要能给予合适的平台,那就别放过,大胆去尝试。在很多人面前讲的多了,能有如下好处:如临大敌的紧张再也不见,场下30人到300人,对于你来说只是个数字。演讲的能力提升,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可以在实践中明显发现自己的短板并且有很强的驱动力去改签这一状况。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轻易错失,何乐而不为呢?
最近,我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简单的知识点重复来重复去,看似没有什么用处,其实这是你掌握的知识的不断内化和升华的过程。怎么理解?比如说最近在讲超融合的虚拟存储时,当谈到“SSD和HDD的混合搭配”时,我突发奇想,这么讲了。话术如下:SSD是固态硬盘,速度快,但容量小。HDD是机械硬盘,好处是容量很大,但性能比较差。业内主流的分布式存储厂商,都在主机内配SSD+HDD,这是高性能固态+大容量机械的混合搭配,相当于一块搭班子的唱戏组合,SSD性能好,那它就承担起物理服务器的读写性能,而它的短板(容量小)由HDD来补足。HDD容量大,能够满足大容量数据的长期驻留,但它的短板(性能差)由SSD来补足。这样,搭班子唱戏,你的优势补足我,我的优势辅助你,互相帮助,才成就了分布式存储架构冗余稳定,性能高,成本相较于传统阵列来说降低了很多。
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这句话,我有不同的理解。区域里有重点项目需要支撑,我们申请了比较多的总部专家和运营经理来支撑项目,这是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如果总怯于产品知识不足或者不专而裹足不前的话,那真的没救了。比如,总部来了一个安全产品线的专家,我有幸聆听了他讲比较深入的一些行业技术,的确开拓了我的一些眼界。在路上,他问我关于超融合的知识表示很感兴趣,我就给他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他通过我的描述也了解到了超融合的一些技术发展。这就是分享和交流的好处,可以在各自擅长的知识体系外,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在得到大学的学习中,有一节课程我记忆犹新,讲的是如何衡量人的价值?唯一的尺度,不是金钱,不是权力,而是时间。简而言之,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时间。因此,谁能充分的利用时间,谁的人生就会更有价值,更加精彩。
其中提到了五个阶梯: 第一阶梯是充分的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第二阶梯是能让单位时间产生更多的价值;
第三就是利用时间这个巨大的复印机,通过写文章,做演讲的方式,让自己的知识成果(或者价值)能够数以万计的传播出去,这一块讲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后世”,通过数千年这架时间复印机,才铸就了《史记》的空前绝后;
第四个就是让未来的时间产生价值,所谓的这个解释,每个人都是一个“上市公司”,想让别人投资你,就必须看好你未来的价值,他讲到了“靠谱”,所谓的事事有回应,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我才理解到,在当下做一个靠谱的人,是个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第五就是花钱买别人的时间,这一块,他讲到了大企业家,大老板都是花钱买别人时间的人,我似懂非懂。如果以后有机会灵光一现,我可能就会对此有更深刻的领悟了。
最后引用一句阿拉伯经久不衰的名言警句来结尾:“求知当从摇篮至坟墓!——穆罕默德”在这里,希望与大家共勉~ |